中国人讲究宽容、谦虚、以礼待人,传统的中华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骨髓,尤其是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把孩子的礼貌教育放在首位。早在教授孩子数数之前,我们会告诉宝宝要学会叫爷爷奶奶、阿姨叔叔。对于学龄期的孩子,礼貌谦虚的态度往往比学习语数英更加重要。热情、善良是我们对于好孩子的普遍定义。但是也有一些情况,父母过于要求的礼貌却会伤害了孩子。
一、不自愿分享的分享
孔融让梨的故事深入人心,不管是玩具还是食物,我们希望孩子一种分享的意识。但是当孩子不愿意进行分享、谦让的时候,父母也不必强硬地逼迫孩子。孩子的占有欲,对于自己的东西渴望保护,希望吃到自己期盼已久的整颗糖,此时分享的快乐可能比不上独享的快乐。特别是当二胎父母以年龄来让哥哥姐姐过度忍让弟弟妹妹,更加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破坏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形成一种“谁弱谁有理”的强盗逻辑。相比之下,在孩子愿意分享的时候给予夸赞,让孩子感觉都分享的快乐,才是重点所在。
二、不愿意原谅的原谅
当孩子受到伤害和道歉之后,如果不原谅对方的话,就会被认为是心胸狭隘的地方。但是可能对于孩子受到的伤害,那句对不起的道歉显得太微不足道。孩子会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但是不必过于惊慌。可以过两天,你又可以看见两个小伙伴像兄弟一样在一起玩了。
孩子的真实态度不想成年人一样有所顾虑,他们真实的面对这个世界,不要让强制要求的礼仪,伤害了他们澄净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