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独处是一种能力

  曾经有个团队做了一个关于独处的实验,让一群试验者们在实验开始时接受一次电击(安全强度),体会过那种锥心的疼痛感后,试验者们纷纷都表示再也不想被电击了,有些甚至愿意付出高昂的金钱代价。之后,研究者请这些人在一个空旷的房间里,独自待上15分钟。在此期间,试验者们只有两个选择:“什么也不做,仅仅与自己的思绪、感受待在一起”或者“选择主动电击自己,打发时间”。

  结果发现,在那群原先都表明无论如何也不愿再被电击的试验者中,有高达四分之一的女性和三分之二的男性在独处时间里至少电击了自己一次,甚至有一名试验者在短短15分钟里,总共电击了自己190次(Wilson,et al.,2014)。研究人员也对实验结果感到震惊:人们是如此讨厌“什么都不做,仅仅是与自己的思绪、感受待在一起”,他们宁愿被电击都要逃避与自己的相处。

  精神分析学者认为,与自己相处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独处的能力”指的是在客观上的独处状态下(用手机与外界联系不算),一个人能很好地回应内心的冲动与需求,能被自己的内心所陪伴、安抚和慰藉,且不感到无聊或空虚,而是自得其乐。因此能一个人玩很久的手机、电脑,不算做“很能独处”。

  独处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源于婴幼儿时期是否有好的独处体验。例如幼儿时期得到母亲良好照顾的人,会因为内心的自己有个“好妈妈”的认识而拥有“好的内在客体”,即便母亲有时不在身边或不能满足幼儿需求时,仍能依靠对“好妈妈”的长久认知给予自己需要的陪伴与安抚,这就是好的与内在客体的关系。

  拥有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它意味着不需要依靠他人获得快乐与满足,对自己的生活有足够的掌控。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即便在成人后的长久独处中,若只是默默承受独处的孤独与惶恐,也无法获得独处能力。因此,这类人更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独处的良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