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忘路出了一本书:《大忘路:给你一个留在城市的理由》。我闺蜜送了一本给她的前同事,一个即将要离开北京去南方发展的姑娘。那姑娘看了我们的书,对我闺蜜说,
“唉,越看越舍不得离开北京了。”
我们的文字能引起读者共鸣当然令人高兴,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北京实在有太多令人难以割舍的理由了。
那么,北京最让人眷恋的地方是什么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作为打小儿在北京南城长大的我来说,我觉得北京最吸引人的地方当然是人文情怀了。
最难忘的是与人之间相处的那股劲儿:凡事讲究“有礼儿有面儿”,人情味儿浓,但“瓷器”之间更要知礼,懂礼,行礼。
工作中的人情味儿。
父亲那一辈儿在单位里讲究师徒情谊。新人一进单位,先要被安排认个师傅,从此你就要跟着师傅学手艺,而师傅就要负责带徒弟,严苛之余也会护犊子,有什么“雷”师傅也会先替你扛着。
这种复古的师徒关系,可以参见十几年前的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之前@郑捕头 的一条微博还特意提及过这种情谊。
虽然年代不同了,但这种工作单位里的人情味儿,一直传承到现在。特别是对北漂青年们而言,在北京打拼,并不像来之前预想的那么孤独和寂寞。
不管是传达室爱问你“来了您内”、“吃了嘛您内”的大爷,还是办公室爱分你烟抽,喜欢“侃大山”的大哥,还是总张罗着给你介绍对象的大姐,抑或是那些没完没了跟你逗闷子,拿你打岔的同龄人,都会让你在办公室格子间里也能找到温暖。
在这里,你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朋友,同事也可以很温暖。尽管北京不是大家出生的城市,但却为来这里奋斗的人们传递出不靠血缘连带就能相待如亲的礼仪之道。
发小儿的礼儿。
我小时候是住在胡同里的,每到黄昏时,一条街都是此起彼伏的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喊声。而那些聚在一起疯跑、不着家的孩子们,就成了一起长大的“发小儿”。
“发小儿”基本都是邻居,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邻居们相处的方式就是“不见外”,在独生子女的年代,我和发小们真的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我们每天一起在胡同里玩耍,一起蹲在院儿里看动画片和港台电视剧,一起组队踢球去参加“百队杯”,大家在一起吵吵闹闹,却从不“掰面儿”,绝对真诚相待。
这种关系难以用几句话形容。前两天在纪录片《传家本事》中正好看到了一群参加社区篮球赛的大院儿小伙的故事。他们之间那种感情就是典型的发小之间的情谊,我看了后觉得倍儿亲切。
这种兄弟相处之道就是彼此信任,彼此成全,在争吵中相互扶持,一起成长。
朋友间的信任和托付。
北京的人情味儿浓,还体现在“瓷器”间凡事不是利为先,而是义为重。
我长在南城,见过很多老炮儿们之间的兄弟情,很多人真的生活清贫,但是为了帮朋友,为了一句友人的嘱托,真的可以义薄云天,倾其所有去兑现承诺。
最近我看到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就是,一位65岁的宗同昌老人,为了保护所敬仰友人袁先生的一所古宅,从2007年起,以“愚公移山”的方式,把被拆迁的老四合院的一砖一瓦,从南二环的南横东街搬到北六环外的小汤山。
一切皆因情义而发,耗尽了宗昌同老人毕生的积蓄,历经十年去兑现。这种有情有义有所坚持的故事,透着北京特有的浓浓的人情味儿,也印证着 “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 这句话。
其实全世界发达城市的硬件都差不多,都有着差不多的高楼大厦,留恋北京的理由,不在于硬件,而在于北京的人情味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礼数之中。
老北京的“礼儿”过多久都不会过时,尤其是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细微处见真章,待人接物的礼仪更会影响你的人脉,影响你事业的高度。
由视袭影视出品的纪录片《传家本事》就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讲述普通人的生活工作,讲述了一个个在这座两千万人口的大都市中带着温度的人文故事。
上面我提到大院发小篮球队的故事和宗同昌老人十年“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纪录片中的段落。
每个故事中透露出的“礼儿”和北京的人情味儿,都会成为你留在北京的一个理由。
北京是一座极聚人文魅力的古都,人们身处其中时,也许会习以为常,但当纪录片聚焦到这座城市中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时,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有这么多细微的默契和包容,有着这么多让你不舍的离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