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8

《人民的名义》最新收视率破8

4月26日晚,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播出第49集时收视再度创造新高,21点37分时实时收视率破8!《人民的名义》收视率近期备受关注,从破5破7直到昨日收视率破8,一路创造奇迹。随着收视率屡次突破记录,不少网友表示很期待《人民的名义》大结局收视是否会再创新高。据悉,《人民的名义》全剧55集,从目前网络曝光的节目播放时间看疑似大结局时间将调整到28日下午湖南卫视青春独播剧场播出。28日晚《思美人》接档首播。

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8

在4月18日播出期间,该剧的CSM52城市网收视率就已经强势破5,超越了范冰冰主演的大剧《武媚娘传奇》曾经创下的单集收视率最高纪录。播至40集时,《人民的名义》又在CSM52城市网创下5.773%的单集收视率,单日超越2011年的收视神剧《回家的诱惑》,同时也刷新了近十年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纪录。

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8

《人民的名义》是怎样火起来的

近日,一则“湖南卫视凭借《人民的名义》用2亿撬动100亿”的微博在网络传播。这则微博写道:湖南卫视以2.2亿元购买了《人民的名义》5年全国独家播放权,剧集火了之后,多个省级卫视竞相向湖南卫视购买播放权,湖南卫视则以每个省台5亿元的价码对外开放播放权。该微博下了一个结论:“湖南卫视又开先河啦:用2亿撬动100亿,靠的是脑袋,拼的是风险控制。”不过,湖南卫视推广部主任汤集安很快在其微博辟谣:“胡扯。”

无论是不是胡扯,这部没有“流量小生”参演的反腐正剧能够成为2017年第一话题大剧,的确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为什么开拍之前,大部分投资人都不看好《人民的名义》?为什么《人民的名义》会登陆湖南卫视?为什么《人民的名义》最终获得巨大成功?羊城晚报记者梳理了《人民的名义》从找投资、拍摄到播出的历程,或许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8

多名资方撤资 剩下六家新手公司

《人民的名义》拍摄前期的曲折,与播出后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前期多个投资方撤资,导致《人民的名义》开机时投资资金还差2000万元,导演李路甚至想过要卖房将资金补齐。

据悉,该剧初期的风险评估显示,赔本的可能性高达95%。总制片人高亚麟坦言,他很理解撤资的投资方:“一个正常的投资商怎么会投一个明摆着就是赔本的剧?只有我们这种胆大又没经验的,才敢这么做。”的确,投资《人民的名义》是一场冒险:从2004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晚间黄金档不得播放涉案剧,而《人民的名义》是近十年来少见的涉案反腐剧;此外,如今的国产剧市场是年轻人的天下,小鲜肉、大IP、偶像剧才是“王道”,《人民的名义》承担着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最后,六家“影视新手”成为该剧的投资方:分别是总制片人高亚麟的公司嘉会文化、导演李路的公司弘道影业、大盛国际和上海利达影业、北京正和顺影业;而一直网传错过《人民的名义》的凤凰传奇影业,其实也是该剧的投资方之一。

尽管经历了一番曲折,但这六家公司的投资却来得十分干脆: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凤凰传奇是这部剧的发起投资方,也是第一家和剧组签订投资协议并打款的投资方,共投资1000万元;此外,总制片人高亚麟的嘉会文化原计划投资2000万元,占比20%,而其他资方撤资后,嘉会文化决定“接盘”,投资追加到40%;利达影业和大盛国际这两家公司,从得知这个项目到签约付款,只花了几天时间,投资额各占15%;导演李路也自掏腰包,他的弘道影业公司投资占比10%;最后一家加入的公司是北京正和顺影业,在剧集开机十来天之后,正和顺影业董事长陈静柱首次跟导演李路接触,在片场聊了十来分钟就决定投资,为《人民的名义》补足了资金缺口。几位投资人都对媒体表示,他们看重的是《人民的名义》题材的稀缺性,还有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牵头、李路导演、周梅森编剧以及一众老戏骨加盟所带来的质量保证。高亚麟也坦言,投资时就没打算靠这部剧盈利,但从一开始就充满信心地朝着精品剧的方向走:“反腐是大家都关心的热点,怎么会没人看?”

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8

播放平台果断 湖南卫视出价最高

张丰毅、陆毅、张凯丽、侯勇、吴刚、许亚军等众多实力派演员的加盟,加上1.2亿元的大投入,决定了《人民的名义》的成色一定不会太差。因此,与前期筹集资金的困难相比,该剧在寻找播出平台的时候就轻松得多:湖南卫视买下了电视独播权,PPTV聚力则买下了网络播出和分销权。据网上消息,湖南卫视花了2.2亿元,PPTV聚力花了接近2亿元。就是说,1.2亿元的投资,换来超过4亿元的收入。

据悉,在剧集拍摄过程中,包括央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等电视台都曾经前来接洽,最后由湖南卫视买下。编剧周梅森接受《现代快报》采访时透露,湖南卫视的出价最高:“湖南卫视由纪检组长、总编办主任、购片部主任带队,六七个部门组成了一帮以年轻人为主、包含各个年龄层的购片队伍。在这部戏投资这么大、风险这么高的时候,湖南卫视使我们感受到了主流媒体的温暖、地方大台的责任感。”至于《人民的名义》为何与央视擦肩,导演李路表示是因为央视要求剧集长度只能在40集以内,而如今国产剧都是按集数来卖,如果将55集的《人民的名义》删到40集,投资方就会亏本。其实,对湖南卫视来说,2.2亿元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幸而如今的收视数据证明,湖南卫视花大价钱买该剧的决定是准确的。《人民的名义》成为2017年第一话题大剧,收视一路创新高:上周,该剧单集收视破5,刷新近五年来湖南卫视播出剧集的平均收视和单晚收视最高纪录。

在网络平台,PPTV聚力在买下《人民的名义》播放权和分销权之后,将该剧分销给优酷、爱奇艺、腾讯等多家平台。这种分销采用“以剧换剧”的形式,既让PPTV分散了风险,也让其剧集库更加丰富。此外,全网播出的方式,让《人民的名义》热度更上一层楼。据猫眼数据显示,《人民的名义》上线26天,累计播放量高达116.5亿。

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8

剧集开播火爆 意外吸引年轻受众

《人民的名义》播出前,有不少人认为,该剧放在以年轻观众为主要收视群体的湖南卫视播出是一个劣势。回想十年前湖南卫视购买的另一部精品正剧《大明王朝1566》,也是买断了5年的国内版权,然而该剧播出后收视却遭遇惨败。万万没想到,十年后,《人民的名义》却一路创造了多个收视奇迹,引爆了话题热度。

资深媒体人朱静认为,《人民的名义》的成功,首先是因为这十年来湖南卫视晚间黄金档已经积累了一批稳定的观看人群,形成了惯性收视;同时,正由于湖南卫视的观众群以年轻人为主,《人民的名义》才能传达到年轻人眼前,无形中开拓了年轻人市场。她说:“重点是这部剧拍得还不错,年轻观众也看得下去。在湖南卫视播出,这部剧得以收获了一批新的年轻观众。”

其实在创作之初,该剧主创已经考虑到年轻受众。剧中加入了不少生活化的情节,还有郑胜利、林华华等年轻角色的戏份,就是为了针对年轻观众的口味。不料,恰恰是这些“画蛇添足”打乱了剧情的节奏,播出后反而遭到了年轻观众的一致吐槽。一位90后剧迷告诉记者:“这部剧里,开会、打官腔、处理问题等等情节都拍得十分写实,而且老戏骨们的表演很有吸引力,有些官场对话本来很无聊,但老戏骨就可以演得丝丝入扣。”虽然《人民的名义》没有任何自带流量的小鲜肉加盟,但年轻观众却主动造出了“汉东天团”这样的中年流量担当。反而郑胜利、林华华等年轻角色却因为人物刻画苍白无力而“被快进”。

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8

网络人气高涨 网友刷屏形成狂欢

有人形容,“《人民的名义》是一部抹平代沟的剧集”。其实,从播放数据上看,男性和年龄偏大的观众,仍然是这部剧的主要收看人群。爱奇艺的播放数据显示,观看《人民的名义》的观众中,67%为男性,近80%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上,其中35岁以上的观众占比为67.1%。

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8

不可忽视的是,虽然年轻观众在占比上没有优势,但他们才是掌握网络话语权的人。“达康书记表情包”、“汉东Boys”、“GDP之歌”等娱乐化解读在网络广泛流传,让《人民的名义》话题性持续火爆。最近又有一个新段子:有网友把第一集的“小官大贪”赵德汉别墅中的一整墙现金P成了一整墙猫咪……这些具有“网感”的二次创作,更利于网络传播。有剧迷告诉记者:“单位的工作群里都在用达康书记的表情包!”在这个网络时代,就算不看《人民的名义》,也逃不过身边人一直用达康书记表情包来轰炸你。

《人民的名义》有关宣传人员告诉记者:“剧方一直坚持正剧在主流媒体的常规宣传,该剧在网络发酵以及种种二次元解读真的是没想到的。”年轻观众对《人民的名义》的热爱,让他们成为这部剧的“自来水”,造就了这场网络狂欢。制片人高亚麟也意识到,《人民的名义》如今的火爆,真的多亏了年轻观众:“该剧火爆到今天的程度,恰恰应该感谢湖南卫视长久以来锁定了年轻观众群体,还有PPTV聚力以及各个网络齐发力,才能成就这样一个现象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