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走进2014高考考场的柳艳兵,就遭遇了人生的一场道德大考。赤手空拳夺下噬血利刃,身负重伤仍不畏残暴,即便周遭没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援助,依然誓做守护公共利益的孤胆英雄——这样一份胆识与豪气,这样一份善心与情怀,越是出于临危本心,越是令人动容。从主流媒体及民间话语两个舆论场的反馈来看,柳艳兵赢得了一片点赞声。
古人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千百年来,滋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价值情怀中,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等,就是高山仰止的道德共识。“夺刀少年”上了《人民日报》头版,更在微博微信圈遍传美誉,这是一个社会对道德行为最基本的评判与反应,更是一个时代对精神家园最质朴的修缮与加固。
夺刀考生 是否该进行道德加分,请看下一页
如果在两个背景下观之,这样的夺刀义举更是难能可贵:一是转型期传统道德秩序面临新的调整与重建,各种“滑坡”之声不绝于耳;
二是矛盾多发期公共秩序与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暴力犯罪或者防不胜防。越是危机当前,越是吁求同仇敌忾的正义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夺刀考生”不仅是年轻人的道德偶像,更是社会与时代的道德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