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老郑是南馆艺术团的组织者之一,编排、表演了“打鬼子”舞的正是他们团队,至今他们并不知道这支舞在网上掀起的舆论风浪。

  老郑介绍,这支舞名叫《地道战》,是去年编排的,已经跳了一年了。南馆艺术团的成员共40多人,大家有很多共同特点:都是街坊朋友、都是老年人、爱跳舞、不怎么上网。所以,当大批媒体来到广场上采访他们时,他们有点困惑。周围的观众和一些媒体人跟他们解释说,“打鬼子”舞现在在全国火了。

  “火了?!大家都怎么说的啊?快跟我们说说!”他们笑得很骄傲。“都说挺好,特好。”周围的人回答。

  老郑和其他团队成员相信了周围人跟他们说的话。在他们看来,自家艺术团在北京的广场舞团队里一直是有着名号的。南馆艺术团至今已经成立了多年,围观的观众最多时能达到300人。

红色娘子军活捉

  这一庞大的观众群还吸引了不少企业找上门来。老郑说,现在他们的服装、板凳和乐器等配套用具大多来自企业赞助。有时候,一些企业还会请他们到外地演出,北戴河、兴城等地他们都去过。而这些,都是“打鬼子”照片火起来之前的事。

  观众变多

  各路观众慕名而来 经常被“逼”返场“打鬼子”

  随着网上“打鬼子”照片传播得越来越广,他们的观众也出现了变化。

  在往常,南馆艺术团的观众年龄在40~70岁之间。尤其是在北新桥、簋街一带居住的东城区的老人都知道他们,吃完晚饭散步时都会凑过来看看又跳了什么新舞。如今,男女老少的观众都有,有人甚至从别的城区赶过来围观,很多年轻人自称是从网上听说后过来凑热闹的。

红色娘子军活捉

红色娘子军活捉"小鬼子" 广场舞雄起,请看下一页

  本来,南馆艺术团为了保证观众的新鲜感,每天都表演不同的曲目,而这几天,他们必须每天表演“打鬼子”。

  老郑说,前几天,他们已经跳完了《地道战》,有十几个刚来的观众不干了,说自己大老远跑过来就是要看这“打鬼子”的。商量之后,团队只好返场,把准备收拾东西回家的“鬼子”再“抓”回来,重新“打”一遍。

  老郑觉得,以前老观众多是因为跟他们都是一个年代的人,团队每次选曲时,就喜欢选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曲,比如《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草原上见到毛主席》、《骏马奔驰保边疆》等,这次火了的《地道战》也是其中之一。“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对这些歌曲很有感情,这代表了我们的青春。”

  老郑回忆,有一段时间,他们为了赶潮流,换了别的新潮的曲子,很快就被周围的老观众提了意见,让他们改回去。从此,军舞就成了南馆艺术团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