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夺刀少年”的高考考试、招录可说划上了一个句号。不过,有不少人在为柳艳兵、易政勇的这一选择而惋惜,因为之前曾有不少名校抛来橄榄枝,特别是清华大学,曾明确表达过有录取两名学生的意向。另外像澳门大学,直接给他们送来了校长签署的录取通知书,得知他们英语都不好后,还承诺可以用一年时间对两个学生进行培训,可谓诚意十足。相比较而言,在很多人的感觉中,他们最终的选择,是一种“择低”,而不是“就高”。

夺刀少年领录取通知 专业已选

  这样一种似乎有悖于“人往高处走”原则的选择,还是有点出人意料的。两位考生高中母校校长的解释是“压力说”,称两个学生的成绩与清华学生有较大差距,如果贸然入学,学习可能会跟不上,压力很大。柳艳兵一位亲属的解释是“合适说”,称选择的原则是“我们有多大脚,穿多大鞋”。无论是“压力说”,还是“合适说”,都体现了两位考生在进行人生规划时,个人理性的回归,而不单单体现了他们“实在”、“实诚”、“纯朴”的品性。

  而从公共事件的角度来看,这样一种“择低”选择,更是社会日趋理性化的体现。毋庸讳言,无论是为柳艳兵、易政勇单独组织一场“两个人的高考”,还是清华大学等学校的自主招录,还是他们的高考成绩不向社会公布,等等,在每个阶段,社会舆论都不只是一个声音,都展开了较充分的争论。各种利益、各种价值取向进行博弈,最终获得的一般是妥协后相对更理性的的结果。

夺刀少年领录取通知 专业已选

  假设柳艳兵、易政勇真进了清华大学,且不说持反对观点的人的批评,他们在进入清华大学后,肯定会成为媒体一直追逐的目标,这个才是最大的压力。柳艳兵曾疲惫地对记者说“我现在感觉挺累的”,这“累”既来自身体,也来自应对媒体的不适应。选择一个本地的大学,既是选择了一双适合自个脚的鞋子,也是选择了一双适合社会审视眼光的鞋子。

  没有一个人会反对褒扬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楷模的,对他们的褒奖,如果能够纳入一个公正公平的理性机制,那自然更加和谐。不管是担心学习跟不上、英语不好,而不去清华大学、不去澳门大学,还是担心有些人对公平机制的非议,都是一种理性的考虑。我想他们这次作出的选择,体现了一种比较稳妥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