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学区房沦为“比傻游戏”,内幕很恐怖!日前,在网上曝出了一则学区房一平米46万的新闻消息,让网友们都感到相当的吃惊。这1平米接近了50万,在二线城市基本上等于一个首付的价格了,这价钱真的是让人难以接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记者在北京、广州等地采访发现,有人花135万元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孩子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坑”难求。

4.4平方米的房子已经是个奇葩了,在很多人眼里,这4.4平方米当厕所都嫌不够大,更奇葩的是居然还有人花大价钱买这么奇葩的房子。135万,4.4平方米,每平米30万,宇宙中心的房价,果然不是盖的。

学区房,学区房,房子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前面的学区二字,学区房买的不是居住功能,而是进入重点学校的入场券。4.4平方米的天价学区房,将入场券的功能展示得淋漓尽致,谁会住在4.4平方米的房子里?

学区房的价格坚挺,甚至屡屡曝出天价,当然是有理由的。再没有比中国的父母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上好的幼儿园,要上好的小学,初中,才能保证考上重点高中进而考上重点名牌大学。在按照学区就近入学的政策下,好的学区一房难求炙手可热也就不足为怪了。

天价看上去疯狂,实际上是中国的父母为自己的子女教育愿意支付高额溢价的理性结果。其实,学区房不是中国特有的,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很多国家都存在好的学区的房子价格比周边溢价的问题,只不过没表现得我们这么突出而已。买不买学区房,老外也纠结啊,学区问题,可谓是全球同此炎热。

买得起学区房的能上好的学校,买不起的只能望学区兴叹,就近入学演变成了就富入学,对收入较低的人群而言,确实被剥夺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虽然,表面上看,这种模式比以往的拼权力拼条子是一种进步,但无法遮掩不少地方教育资源分配极度失衡的现状。这种不公,是多年来形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造成的后果,更进一步说,则是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后果,值得我们反思。

可以预见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天价学区房还会停留在我们的视线里。在相对意义上而言,教育资源总会有所倾斜,有所差别,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如果从绝对水平上,所有学校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提升,以至于那些相对而言的差校的教育水准,也能让家长和学生们感到满意,那学区房的溢价就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