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脾气不好”、谁谁“性格不好”,这样的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不少人也乐意承认自己是“脾气不好”的人。然而,根据深圳市康宁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仁刚博士的临床实践,有些人其实是“病”了,他们患有一种叫“心境恶劣”的情绪病。事实上,不仅普通人容易把心境恶劣误认为是“脾气不好”,即便是专业人士,也会把它误认为是“抑郁症”,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刘仁刚博士表示,目前虽没有相关医学调查得出准确数据,但“心境恶劣”的发病率比较高,需要引起普通民众与专业人士的重视。

  情绪上:易烦躁,因小事大发脾气

  刘仁刚博士介绍,心境恶劣首先表现为情绪问题。“虽然它有很多不典型的表现,但多数患者有其核心症状,即不良情绪,主要表现为易烦躁,而且通常是因为一些细小琐碎的事,尤其是那些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所做的事,其次表现为焦虑和抑郁。”不良情绪频繁或持续地出现,然而很多时候患者回头再看时,就连自己都忘了发脾气的原因。

  通常,患有心境恶劣的患者,情绪会有一个强度上的差异。一般的患者在情绪上以易烦躁为特点;再加深一点,就是针对人和事发脾气、感到愤怒甚至仇恨;更严重的,是出现情绪爆发,有时伴有攻击、破坏的行为。

  “极度的情绪不良状态,就是通常所说的歇斯底里发作。这时,患者的情绪非常差,捶胸顿足,怒骂或攻击,甚至出现昏倒。”

  认知上:多归因于外界

  心境恶劣的患者的情绪反应与外界现实事件相关。而且,他们通常都把事件定性为“坏”的,而且对其不利、是针对他的。换言之,自己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别人不好、是别人做错了事。刘仁刚博士指出,“外归因”是心境恶劣患者在认知上的典型表现。

  “部分患者在情感上有惯性的仇恨心态。比如,如果是遭受情感挫折的女性患者,容易持有僵化和泛化的观念,认为‘世上男人没一个好的’,进而认为‘世上没一个好人’。当然,如果是男性患者,这时他就会说‘再也不找女人结婚了’、‘女人都很难缠’。他们把原因归结为外部,非白即黑,以偏概全。”

  行为上: 经常指责抱怨他人

  由于认定是外界因素让自己心情不好,因此心境恶劣的患者大多喜欢“责备”与“抱怨”,极端时有破坏冲动、伤人行为等。刘仁刚博士说,这是心境恶劣患者的行为特点。

  比如,丈夫下班回家后,没有与妻子打招呼,而是直接躺在了沙发上,有的妻子就觉得他忽略了自己,并因此生气,指责丈夫做得不对。“这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实际上是这位妻子心境不好。比如丈夫可能是因为工作原因,一直处于身体疲惫、情绪低落的状态,没有力气再说什么,但妻子就以为他是针对自己而这样做的。”

  刘仁刚博士介绍,心境恶劣患者中,60%—70%的患者,还伴有其他症状。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是睡眠质量差、失眠。其他依序是紧张性头痛,消化系统症状(如不消化,胃动力不足),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如胸闷气短、前胸压迫感等,女性会有乳房疼痛、纤维增生等,后颈肩肌肉紧张,多思多虑(自己控制不住地联想到很多不好的事)等。

  脾气不好是疾病的表现

  刘仁刚博士认为,当上述种种表现超过2年,期间心情良好的状态持续不超过2个月,影响到工作与生活时,即可认为患有心境恶劣。

  他介绍,心境恶劣,在美国称为“心境恶劣障碍”,也有部分医生称之为“恶劣心境”。中国用得最广泛的说法是“神经症”(不同于所谓的“神经衰弱”)。国际疾病诊断标准则称之为“焦虑抑郁混合障碍”。

  然而刘仁刚博士发现,虽然这是一个有着确切病名的心理疾病,而且发病率很高,但却在现实中经常被忽略。由于患者的情绪与行为都与事件有关,所以自己并不觉得是病态,而是说自己脾气不好。由于患者也会有焦虑与抑郁的情绪,还常被专业人士误诊为抑郁症或其他情绪方面的疾病。

  真正治愈离不开心理调适

  原本被认为是坏的事情,现在觉得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觉得原本讨厌的人其实是可爱的,或者至少有其可爱之处——刘仁刚博士指出,这是心境恶劣“治疗有效”的两条指征,缺一不可。

  要达到治疗有效,需要药物治疗与心理辅导双管齐下。刘仁刚博士特别指出心理辅导的重要。“通过心理辅导,改变患者的世界观,改变他对人和事物的认识方式;同时调整患者的心态,患者要时刻告诉自己,很多事并不是针对我的,我之所以不高兴,是我自己的神经系统生病了。”总之,要学习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而不能把情绪作为处理问题的标准。学习把事件与自身的情绪分成两件事情,分别处理。

  他强调:“药物能逐渐控制患者不发脾气,病情出现好转,很好地控制症状,是治疗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正确的心理调适,能最后治愈疾病。”

  某些人易烦躁,因小事大发脾气,通常会被认为是“脾气不好”。其实,可能患了“心境恶劣”的情绪病,恶劣心境令人充满了愤怒和敌意。若想治愈“脾气不好”的情绪病,需要心理调适。

  中医治疗情绪病

  中医学体系的基本架构,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形成。那时成书的《黄帝内经》,将病因主要分为内外二端:外因为生物、物理以及化学等环境因素,中医称之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过剩或过激);而内因就指精神情绪因素,亦即“七情”的异常。中医认为,情绪与心理活动都是内脏功能的体现,人体是“形神相即”、“心身一体”的。心身因素相互影响和反馈,“七情”中某种情绪的过激,可以诱发脏腑的“内伤性”紊乱或病变,表现出病态的情绪及躯体症状,导致“情志病”的发生。

  可以说,中医学自体系确立伊始,在病因学以及诊疗学和养生保健方面就一直是环境因素(六淫)与精神心理因素(七情)并重的。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雏形初具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体系,就是一个心身医学的体系。

  中医诊断情绪病,目前主要如下2种方法:一是运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搜集患者有关心身状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医学的辨病与辨证,对病人的状态特点(病与证)加以判定和把握;二是在四诊的基础上,参合现代精神医学或临床心理学的疾病诊断分类,再加以中医学的辨证。

  总结发展至今的中医情志病学内容,可以看到许多独特的情绪病病名:诸如脏躁病、百合病、奔豚气、梅核气、癫病、狂病、惊悸等等,尽管与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但依据这些病名诊断再加以辨证的中医学的诊疗,在临床上是行之有效的。

  以脏躁为例,其病类似于现在的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以女性居多。病名源自东汉张仲景的医着《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併治》。塬文提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躁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特点是精神涣散、情绪不稳,抑郁与焦虑可以兼见;辨证多属于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而引起的心脾气阴两虚证,治疗多选用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对“奔豚病”也有深入和系统的论述。豚,即小猪。奔豚病的临床特点为:发作性的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可伴随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惊恐、烦躁不安,而发作过后则一如常人。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从临床表现看,此病类似于西医焦虑症中的惊恐发作,或胃肠神经症(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以及心脏神经症等,发作中也常伴有过度换气现象。由此可见,中西医学的病名,难以简单地一一加以对应。

  对于现代的抑郁症或焦虑症,中医学专家们按照辨证方法,考察患者诊疗特点和规律,至今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例如,中医学所说的“肝郁气滞”证,可见有抑郁、焦虑、紧张、悲观消极或烦躁易怒、容易激动等精神情绪异常,以及口苦、咽乾、胸胁胀满、月经失调等躯体症状。重视心身一元和局部与整体、机体与社会等整体观的中医学之“辨证”诊断,是对心身状态的同时与即时把握。

  笔者日本留学并工作了20多年,临床观察到约有80%的一般门诊病人的发病与精神情绪因素相关,发病后更常常带有情绪困扰,情绪病在日本非常多见。目前,日本的西医师们也大都熟悉一些汉方药物的应用。诸如“加味逍遥散”可以疏肝解郁,对于伴有月经失调或更年期症候的女性之抑郁或焦虑,十分好用;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以惊悸、失眠、焦虑、烦躁为特点的惊恐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及创伤后情绪症等,多有效验;“加味归脾汤”用于气血不足而虚弱易疲、焦虑不安、失眠多梦者疗效很好。以上处方里都含有中药“柴胡”。柴胡是和解少阳、疏肝解郁的良药。配有柴胡的处方“柴胡剂”,大都具有改善情绪症状的功效。

  针灸与中药,是中医疗法的两大支柱。至今有海内外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证明,针灸对于抑郁症等多种情绪病也具有切实的疗效。所以从多年前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经向世界各国郑重宣传和推荐,抑郁症是针灸治疗的适应症之一。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证实,针灸刺激可以令脑内产生类似于吗啡样的“内源性脑啡肽”。这类被简称“内啡肽”的荷尔蒙,具有与外源性吗啡类似的镇痛与欣快作用,但却没有也被作为兴奋剂使用的外源性吗啡之导致便秘和成瘾性等副作用。针灸治疗能产生内啡肽,目前被认为是该疗法能够调整情绪、舒缓抑郁的基本塬理。

  在情绪病的治疗上,中医疗法除了中药和针灸的应用可以心身同调外,通过历代医家反复的临床实践和探索,于心理治疗方面也具有许多独特的建树。例如运用语言的开导疏泄法、移情易性法、以情胜情法,可以心身同调的气功、太极拳、五禽戏等体育方法,以及便于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而为患者喜闻乐见的棋琴书画等文娱保健康复法,积累了丰厚的理论和临床研究业绩。现代研究证实,针灸疗法与众多中药都具有形神(心身)同调的功效。最近30多年来,相互交叉而密切相关的“中医心理学”、“中医情志病学”、“中医心身医学”、“中医行为医学”、“中医脑病学”等新学科也在逐步确立,这些都涉及到情绪病的诊疗以及康复、预防和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