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命当中的很多故事一直都在重复上演?相同桥段,相同挣扎,相同结局。
一、存在与活着的感觉
有些心理创伤在童年时期伴随过我们的时间太久了,以至于你已经相对习惯了被伤害的这种痛楚的存在。当你不将自己置身于这种重现创伤的情景当中,对生命反而会有一种不真实的模糊感,感受到恐惧、空虚、无聊和焦虑,给我们的感觉是似乎只有在痛苦当中才有活着的感觉。
当一个人在早年的时候没有被家里人好好对待过,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也没有体验到美好的关系,当进入到有人对他好的亲密状态当中,就会觉得目前的生活过于平淡了。于是就很有可能去选择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病态的、比较就有挑战性的关系,对于对方的选择也是很容易会被有人格缺陷或者性格障碍的人吸引。与强迫性重复患者相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好像只有一次次被伤害,反复体验痛苦带来的温热,才会有存在感。
二、寻找熟悉的感觉
我们后天的行为模式、与人相处的关系模式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大多都来自于我们早年和重要的养育着之间的客体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孩童开始对世界有认知的那段时期,身边最亲近的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都会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全盘吸收。并且在成年后,我们都会在无意识当中不自觉地采用早年习得的自动化反应模式,在潜意识当中引导他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这种无意识地重复和无意识地引导,是对自身伤害非常大的一点。
三、获得掌控感
当我们回到过去熟悉的情景当中,我们已经有了相关处理的经验了,无论这个处理方式对不对,至少我们是熟悉的。在熟悉的场景中用自己熟悉的模式去应对问题,就会更加有安全感,即使知道方式不对,但还是这样做了。
四、拯救情节
当我们在寻找伴侣时,总会寻找那些和我们的异性父母相似的人,因为这是我们人生最初的关系模板。或许也可能找完全不同的,但在很久的相处过后,可能就会发现对方跟自己的异性父母越来越像,其实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我们潜意识重复早年的模式,似乎想改变那个给我们带来伤害的父母。
五、代际创伤重复
父母对我们的教导方式,如果是错误的,但不断进行灌输,也会对我们之后的行为产生深刻的、难以抹去的行为模式。
六、周年反应
在某个特殊的时间点重复发声类似的事件,重新体验过去的创伤所带来的的伤痛。
强迫性行为的一种在当下寻找过去的无意义行为,如果没有及时意识到,将困在时间里,人格发展也就停在了过去受到创伤那一刻,始终无法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