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通过穴位、经络调节脏腑气血,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治病原则与内服药物一样,虚证用补,实证用泻。中医针灸对急性慢性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厌食、腹泻、胃下垂等疾病的治疗效果都非常的好。还有用针灸刺激支沟穴和照海穴两个穴位可以有效治疗便秘症状。

  针灸的作用:

  1、修复组织作用。

  针灸具有修复组织的作用己被大量临床所证实,如:针刺面部的穴位治疗面神经麻痹,针刺颈臂部穴位治疗臂丛神经麻痹,针刺上肢穴位治疗正中神经麻痹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的作用,针灸的姿势又有哪些呢?

  2、增强免疫作用。

  针刺疗法和艾灸都有扶正的作用。针刺疗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而针灸对增强免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能使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活动增强,对机体内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增加均有明显作用,临床上用于抗感染、抗过敏、抗癌等。

  3、活血、镇痛作用。

  针灸治病是通过对穴位选行针刺和艾灸,“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从而能活血化瘀、生新止痛。

  4、调整作用。

  针灸治病,就是根据病证的属性来调节机体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如针刺有促进肠运动功能正常的作用,即肠运动功能减低者,促使其增强运动;而运动功能亢进者,则促使其缓解。

  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等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②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针灸的作用,针灸的姿势又有哪些呢?

  ③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④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⑤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⑥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