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民间就流传着一种传说,说皇帝的用品都是金子做的,就连皇宫的地砖都是金的。
但其实并不是呢,这些只是民间普通老百姓对于皇帝奢华生活的一种幻想。虽然被称为金砖,但是和普通的砖一样,都是由泥土制成的,但是金砖具有光润、耐磨、不滑、不涩等特点。
“金砖”这个名称的由来据古籍记载,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呢,就是这种砖是由苏州御窑烧制出后,专门供往京城使用的,所以被称为“京砖”。第二种说法呢,便是金砖烧制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类似金属的清脆声,所以叫“金砖”。最后一种说法是指在明朝的时候,此砖制作工艺复杂,价格十分昂贵,大概一块砖便要一两金子,所以又被俗称为“金砖”。
金砖的价格贵,和它的精细的做工以及材料的精心挑选是离不开关系的。从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金砖的制作过程。金砖的制作分为六道工序,分别是选土、练泥,澄浆,制胚、阴干和入窑烧制。
书中描述金砖的原料选土必须是“粘而不散,粉而不沙”的优质土,再将选好的土“吸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稀泥”。翻译成白话便是将选好的优质土用水浸泡后,用双脚反复的踩踏,再将土反复捶打,成为稠泥,这个过程便是“练泥”。
明代在苏州主持制作“金砖”的工部郎中张向之的《造砖图说》中写到“入窑后要以镰草熏一月,片柴烧一月,裸柴烧一月,松枝柴烧四十天,凡百三十日而窑水出窑”。这个便是金砖十分复杂的烧制过程,大概要耗时半年多。
金砖从窑洞中烧制好之后,还要经过精心的打磨,让它像镜子一样光亮,不过很可惜,这种水磨的技术目前已经失传了。金砖在打磨之后还要放入桐油里浸泡一段时间。古时候的木制家具以及斗拱柱子都要经过泡桐油这个工序,不仅可以使颜色更加亮丽,还可以延长它的使用年限。
烧制好以后的金砖便可以运输到京城了。这样还没完呢,金砖不仅仅制作过程复杂,耗时长,而且在六、七块砖中才能选出一块让京城那些挑剔工匠满意的金砖。每块金砖都要经过反复的检验,要做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才能被称为优质的砖,被使用在皇宫的地面铺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