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1528—1588年),乃世代将门之后。元朝末年,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跟随朱元璋起义,一路南征北战,最后阵亡于云南之役。明朝建国后,为了追彰其功,明初授其子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戚继光的父亲名叫戚景通,文武全才,历任官都指挥、大宁都司、神机营副将。他为官清廉,又极富军事才能,对戚继光影响很大。
1544年,戚景通病逝,17岁的戚继光承袭登州指挥佥事。当时的明朝,正危机四伏,国运日艰,而东南沿海的倭寇也不时的入侵骚扰,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所谓倭寇,指的就是在日本内战中失败的破落武士和破产农民,勾结海盗商人,侵扰抢劫我国沿海各地。
1553年,戚继光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的防备倭寇事宜。他曾赋诗言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555年,戚继光调任倭寇为患最厉害的浙江。初任都指挥使司佥书,管理屯田等事务。次年,由总督胡宗宪的推荐,戚继光担任参将,领兵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地,防备倭寇。
明朝中叶以后,卫所制度逐渐破坏,兵士缺员,且毫无训练,成份复杂军纪败坏,战斗力十分低下。一次,倭寇进犯龙山所,戚继光率军迎敌,七倍于倭寇的明军竟然溃不成队,纷纷后逃。
戚继光见此情景,急忙跳到高处,张弓射箭,一连射死三个倭寇首领,这才稳住军心,转败为胜。戚继光以他的胆识和才干赢得了士兵的尊敬和爱戴,但他也深深感到要想平息倭寇,必须对旧军队加以整顿,造就一支训练有素、勇敢善战的新军。
当时,在浙江绍兴府义乌县和邻县永康因为开矿而产生纠纷,引发矿工村民的大规模械斗,许多人死于冲突之中。
戚继光想到:如此剽悍勇敢而富有牺牲精神的乡民,如果能把他们组织起来对付倭寇该多好呢?于是,他就建议朝廷到义乌招募新兵。
1559年,戚继光在义乌以爱国保家抗击倭寇的大义来号召乡民,很快,就招募了三千多人的精壮队伍。这支由农民、矿工和部分地主武装所组成的队伍,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戚家军骨干力量。
戚家军组成后,戚继光依据自己抗倭斗争的经验,并结合江南地区的特点,制定了独特的战术和训练方法。他把士兵分成12人为一队,四队为一哨,四哨为一官,四官为一总,戚继光自统中军。
戚继光还根据江南地形多水多湖泊及与倭寇作战的特点,创制出了一套鸳鸯阵法,即把一队士兵按年龄大小,体格强弱,分别使用长短不同的兵器,这种阵法强调的是士兵之间的相互配合,以集体的力量取胜。
此外,戚继光还要求士兵一定要勤学苦练武艺,学到杀敌防身的真本领,不能只学装点门面的花拳绣腿。戚继光自己就是一个武艺超群的“万夫之雄”。在戚继光精心的训练下,戚家军不久就成为浙江抗倭斗争中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