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扛起家庭责任

  他最早担忧的是流离失所,失去这一间他住了18年的房间。

  吴晓军告诉检察官,第一次感觉到可能会被赶出去,是在他读初中的时候。

  1995年出生的吴晓军,从北京一所著名的小学升初中的那一年,是2008年。就是那一年,他家所在的地区房价涨至1平米1.5万元左右。“有一天,奶奶对我爸说,你们自己出去找房!”吴晓军第一次看到爸爸哭了。

  也是这个时候,读了初中有了一定思考力的他,开始把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串联起来。

  “爷爷奶奶对我的关爱和喜欢,好像是很少的。”虽然同在一所房子居住,但爷爷奶奶与吴晓军一家三口,从来都是分开做饭、分开吃饭的。吴晓军从懂事起,就是这样,他说“因为习惯所以没有什么疑问”,但这一次爷爷奶奶“要赶走我们”,让他前前后后联系起来一想,他很肯定地觉察到自己家十分不对劲。他琢磨着这种不对劲,也许与爷爷要轰走他们有关。

  就在这段时间,他得知了一个秘密:这个奶奶,不是自己的亲奶奶。

  2008年至今,吴晓军的爸爸妈妈试图申请一套保障房。这是一个残疾人组合的家庭,男主人和女主人都部分丧失了劳动能力。吴晓军回忆,申请保障房子那年,他们的家庭收入是符合政策标准的。但是政府复核的时候,在汽修厂当喷漆工的父亲涨了一点工资,家庭年收入超标了,申请就这么黄了。

  保障房没有资格,商品房又买不起,老实巴交的一家三口,继续寄居在那间8平米的房间里。

  住哪里?就只有这一个选择。怎么也要守住这间屋子。不然,全家就要流落街头了。吴晓军就在这种焦虑里,读完了初中,考上了技校,一天天地长大成人了。

  在学校里,他的人缘不好不坏,关系好的同学有那么几个。他们请他到家里做客,到了同学们家里动辄150平米以上的大房子里,吴晓军心里五味杂陈了,有同学还问他:吴晓军,你家有我家大吗?

  吴晓军告诉检察官,他当时淡淡一笑,对同学说:差不多,没你家大。吴晓军从来没有让任何一个同学来过自己的家。

  此时,因为房子而焦虑的人,可不止吴晓军一个,在那间8平米的小房间里,吴晓军和爸爸妈妈共同关注着电视里那些与房子有关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