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攻击性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将其当做一个不那么善意的贬义词,甚至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因为很多人混淆了我们常说的人性中的攻击性以及人由攻击性所产生的暴力性的攻击行为之间的区别。对于这个概念的误解使得很多人甚至我们的整个文化在试图去攻击性,人人都想要变得温和或者至少假装温和、友善。

  但是无论是通过观察还是心理学的定义,我们都可以发现攻击性是人与动物身上的一种本性,而这种本性的最根本作用在于自我的防御,也就是说攻击性不一定必然会产生攻击行为,而往往只是一种保护自我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受到来自他人的污蔑、侵犯或者伤害的时候会感到愤怒从而进一步根据自身所面临的特殊情况选择相应的行为、态度应对。

  然而很多人身上已经失去了这种最基本的防御手段的核心要素,尤其表现在女性群体之中。这并不是说女性已经在历史的发展和文化构建的熏陶下完全被驯化成温顺的小绵羊,心甘情愿的任人宰割,而是女性从根本上颠覆了对攻击性的看法和认知,并且因此而调整和改变了自身的行为,处于两种不同程度的攻击性的极端之中。

  如果你也曾在大街上目睹两个女性相互对骂的情景,你一定能够深刻理解泼妇骂街这四个字并且从中看到女性的这种破坏性的愤怒和攻击的效果甚微以及对女性自身的百害而无一利。与此相对的则是另一部分总是息事宁人的女性,她们属于社会文化期盼之下的良好的女性形象,时时刻刻表现出一副温和、隐忍的态度,即使面对他人的无端攻击和伤害似乎也能一笑置之,甚至以德报怨,但是关于她们内心真正的释怀程度却叫人怀疑。

  然而人似乎总是处于这样一种难以把握的平衡之中,稍不留神要么退回到远古的野蛮人状态,要么则成为完全毫无情感,主见和态度的文明的伪君子,个性雷同的机器人。破坏性愤怒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只是单纯的情绪发泄,而一味的友善和忍耐一方面让很多人自身内心难平,另一方面在也总是成为被欺凌和攻击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