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喝少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喝多了则难以消化吸收,所以大家应根据年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量以及自身经济条件来确定每天的饮奶量。

  一般来说,成年人一天应喝400-500毫升,即两瓶牛奶,建议至少要喝250毫升,即一瓶牛奶。经济条件许可最好三瓶即750毫升左右,但不宜超过1000毫升。简单地说,就是“保证一瓶,争取二瓶,最好三瓶,不超四瓶”。

  牛奶是一种基础食品,以饭后饮用为宜。一天一瓶以早餐喝为好,一天两瓶以早晚喝为佳,也可根据个人生活习惯在三餐之外的时间喝,但要注意先吃点富含淀粉的食物后再喝,以使牛奶在胃中有较长的停留时间,有利于营养素的全面吸收和利用。简单地理解,就是“早中晚都行,最好饭后饮”。

  错误一:喜欢喝过浓牛奶

  许多人认为牛奶越浓,身体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牛奶所谓的“浓”,一些是因为在冲调配方奶粉时多放奶粉少放水,想让冲调出的牛奶水分少、营养成分浓度高一些;另一些是指某些品牌的牛奶口感上“浓”,这其实是商家在牛奶中人为加入了香精、增稠剂和稳定剂等添加剂,使牛奶的味道变得十分香浓。

  配方奶粉在冲泡上有严格的水、粉比例,不必刻意多加奶粉,否则会使乳糖含量超标,加重肾脏负担,所以,不必盲目追求浓稠香滑的口感,而新鲜牛奶的浓度不会让人感到过于黏稠。

  错误五:包装牛奶煮沸加热

  冷藏在冰箱里的牛奶煮沸再喝既不会因凉导致腹泻,又可以消毒杀菌。但其实,生鲜乳必须经过煮沸来消毒灭菌,但市面上销售的牛奶都是已经经过杀菌处理的,没必要再次煮沸杀菌。而且,煮到沸腾会破坏牛奶中的维生素和活性物质,使营养价值大打折扣。

  喝牛奶的最佳温度应该和体温差不多,这样不会刺激肠胃,还便于吸收。不提倡喝冷牛奶,会引起胃部不适,可以稍微加热一下再喝。微波炉加热比较方便,但需注意不能用塑料袋直接加热,要使用玻璃容器加热。

  错误六:喝牛奶加点糖促进消化

  牛奶加不加糖和消化关系不大,主要是为了改善口感。如果感觉牛奶太腥,可依据每100ml牛奶加5-8g糖的原则适量加点糖,也可适量加入巧克力粉、咖啡和蜂蜜调味,但不要加太多,否则会摄入过多热量。

  错误七:牛奶搭配果汁一起喝

  许多人认为牛奶和橘汁、柠檬汁搭配,会导致蛋白质变性,是种“害死人”的喝法。的确,如果在牛奶中兑入橘汁这类高果酸的果汁,就会产生絮状的蛋白质凝结,发生蛋白质变性,但这种变性对人体基本没有危害,只有少数人会引起肠胃不适。

  这样勾兑出来的饮品口感不好,也很少有人会这样喝。只要有少量的时间间隔,边喝牛奶边喝果汁或边吃水果,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问题,还会让营养更均衡。

  错误八:用牛奶送药

  有人认为,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会更好,所以用牛奶服药,其实这是错误的。用牛奶服药,牛奶中的钙、镁等矿物质离子会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表面形成覆盖膜,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治疗大便干燥的药物不宜和牛奶同服,否则容易造成呕吐等不适;感冒药也不适合与牛奶同服,否则会降低药效。所以,药品不宜用牛奶送服,服药前后1-2小时内也最好不喝奶。

  错误九:在牛奶中添加米汤、稀饭

  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以使营养互补,其实这种做法很不科学。牛奶中含有维生素A,而米汤、稀饭主要以淀粉为主,它们中含有脂肪氧化酶,会破坏维生素A。特别是婴幼儿,如果摄取维生素A不足,会使婴幼儿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所以,即便是为了补充营养,也要将两者分开食用。

  错误十:瓶装牛奶放在阳光下晒,可增加维生素D

  有人从广告中得知:补钙还要补维生素D,而多晒太阳是摄取维生素D的好方法,于是便照方抓药地把瓶装牛奶放到太阳下去晒。其实这样做得不偿失。牛奶可能会得到一些维生素D,但却失去了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因为这三大营养素在阳光下会分解,以致部分或全部失去;而且,在阳光下乳糖会酵化,使牛奶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