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急救箱必备药品清单:

  1、急救手册

  国际红十字会统计,全球只有12%的成年人能够在突发事件中采取紧急抢救措施,而其中仅有5%的措施是有效的。很多家庭急救药箱里的东西很多,但不懂急救方法。欠缺急救常识使得我们很多人在意外发生时手足失措,所以,一本急救手册是最重要的。一般书店里都能买到急救手册,网上下载装订也可以。

  2、体温计

  使用水银体温计时要先将水银柱甩下,擦去腋下汗水夹10分钟即可;使用电子体温计时,需将探头放在需要测温的位置,直到听见蜂鸣声,读出测量值。家用电子体温计也有使用寿命,一般在5年左右。

  3、创可贴

  用于小创面、伤口包扎,大中小各种尺寸都要有。防水创可贴、带药创可贴都要备全。

  4、消毒纱布

  用来覆盖伤口。它既不像棉花一样有可能将棉丝留在伤口上,移开时,也不会牵动伤口。也可以用绷带,绷带具有弹性,用来包扎伤口,不妨碍血液循环。2寸的适合手部,3寸的适合脚部。

  5、三角巾

  又叫三角绷带,具多种用途,可承托受伤的上肢、固定敷料或骨折处等。

  6、圆头剪刀、钳子、一次性手套

  圆头剪刀比较安全,可用来剪开胶布或绷带。必要时,也可用来剪开衣物。钳子可代替双手持敷料,或者钳去伤口上的污物等。一次性手套可以防止人体直接接触伤口,避免交叉感染 .

  7、口罩

  主要用于隔离口鼻腔气体对创面的污染。需要提醒的是,佩戴前后必须洗手,佩戴一次以后立刻更换。

  8、手电筒

  在漆黑环境下施救时,可用它照明?也可为晕倒的人做瞳孔反应。

  9、0.9%的生理盐水

  用来清洗伤口。基于卫生要求,最好选择独立的小包装或中型瓶装的。需要注意的是,开封后用剩的应该扔掉,不要再放进急救箱。如果没有,可用未开封的蒸馏水或矿泉水代替。

  10、消毒纸巾

  用于清洁皮肤,杀菌消毒,撕开包装直接涂擦皮肤即可。

  11、保鲜纸

  利用它不会紧贴伤口的特性,在送医院前包裹烧伤、烫伤部位。

  12、冰袋

  置于淤伤、肌肉拉伤或关节扭伤的部位,令微血管收缩,可帮助减少肿胀。流鼻血时,置于伤者额部,能帮助止血。

  13、抗生素药膏

  如金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用于膝盖、肘关节擦伤等情况,以保护外露的内层皮肤。注意:抗生素类药品不要随意使用,请看清楚说明。或者按照医嘱。

  14、局部抗组胺药和阿司匹林(或其他非处方镇痛药)

  抗组胺类药物主要是为了抗过敏,如扑尔敏、息斯敏(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等。

  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去痛片、消炎痛等,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应至少备足三到五天的量。如若服药5小时后没有好转,请尽快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需要提醒的是,家庭急救箱里的药物每3~6个月应清理一次。如果您的家人中有各种慢性病、心脏病等,还要针对个别情况补充急救箱。

  二、家有老人要常备哪些药品?

  1、心脑血管药物

  现在的老年人十有八九都患有心血管疾病,除了需遵医嘱服用的药物外,平时不妨多备点硝酸甘油,一旦觉得有胸闷、心脏不适,或是出现了心绞痛,便立即含服。

  现在硝酸甘油还有了新型喷雾剂,只要喷上两下就管用,更加方便。如果父母患有脑血管疾病,子女可以在家备点安宫牛黄丸,如果发现有中风征兆,比如突然口齿不清、说不出话来,就最好让他们服上一粒。

  2、消化类药物

  胃肠功能不好也是老人的常见问题。一方面,他们吃饭后容易胀气,可以准备些吗丁啉这样的胃肠动力药;另一方面,便秘不是大毛病,但因此猝死的老人却不少。因此,应准备些通便药,如开塞露。

  3、血压计、血糖仪

  对于血压剂,耳朵不好的老人最好选择电子的,准确率一般也没什么问题。当觉得自己有头晕、胸闷等不舒服的症状时,最好能及时量一下。此外,平时早晨起床后,最好也测一下血压,以便更早地发现异常。血糖仪是糖尿病病人的必备之物,不舒服时可随时随地测量。

  4、氧气袋

  心脏病病人或肺功能不好的病人,建议备上一个。但要注意,氧气袋只能解决“一时之痛”,一旦症状缓解后,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

  5、体温计

  老年人对自己体温变化的敏感性已经大不如前,大多时候都感觉不到自己已经发烧了。因此,当老年人精神不济、没有食欲时,最好先量量体温,看是不是发烧“惹的祸”.而且,发烧是许多重大疾病的“排头兵”,不可大意。

  此外,感冒、退烧、止咳、平喘类药物也可以长年备用。专家提醒,家庭药箱是用来应急的,如果服药后突发症状得以缓解,还是应当去医院做系统检查,以免错失治疗良机。

  很多老人病来得突然,所以家庭小药箱在放置和使用时还需注意:

  1、子女要把药箱放在老人床头,如果夜间发病,一伸手就能够到。

  2、每3个月检查一次有没有过期的药。

  3、尽量选择非处方药,因为它们一般疗效确切、用法简单,而且常用药最好少而精,量不用过多,最重要是看它能不能“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