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抛开情绪,如果按照道理来讲,我们都知道时间是有限的,要做的事情却很多,应该凡事都提高一些效率。但是对于人来讲,很多时候不会按道理来做。
所以,当我们要和他人沟通的时候,首先要顾及对方的情绪。如果一句话激起了对方的负性情绪,即使这个事情背后的道理再准,再应该,对方也不可能接受。
我们原有的思维都认为,我讲的是道理,是真理,事实就是如此,你就应该遵从。前面情景中的这位妈妈便是犯了这样的错误,认为自己讲的都是对的,就忽略了孩子听到这些道理后的感受,忽略了孩子的情绪。
引导孩子慢慢地适应社会规则,需要一些办法,而这些办法需要适合孩子心理特点。如果没有对孩子心理特征的充分理解,贸然行动,很可能会南辕北辙。
4.
父母除了指挥,除了命令,还有其他办法吗?有。
一是心平气和的说。孩子,现在8点了,你作业还没写完,还要写吗?这就不是命令了,这是建议。
有家长可能会摇头了:如果这么温柔管用,我还用整天吆喝?
那我问你:你现在吆喝还管用吗?等他20岁了,你吆喝还管用吗?
二是提前做计划,提前告诉孩子你的计划。例如,孩子,我们10点睡觉,作业要在9:30之前完成,好吗?
有家长可能又要吆喝了:他要能按计划完成我还用吆喝吗?
是的,孩子吗,总还是想着玩的,刚开始他们的脑袋里可能连什么是计划都搞不清楚,但这不正是需要我们父母教会他们吗?
提前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事儿,并且取得了孩子的承诺,孩子基本上能够做到的。尽管几点睡几点起都是家长给安排好的,但是这样做好处是,会让孩子有种操之在我的感觉,这种自主的感觉每个人都是喜欢的。
作为孩子,总会在天性和纪律、规则之间有摇摆,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耐心与信任,用适当的方法去引导孩子。
5.
妈妈看到孩子那样磨蹭、不写作业,着急是难免的,于是就会忍不住的频繁提醒、催促孩子:快点,快点,快点……
但问题是,妈妈的这种提醒与催促只是发泄了自己的情绪,却不能解决问题。
妈妈首先要做到就事论事,而不是像个孩子似得被情绪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