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和钦定国师

  “时代变了。”张艺谋回想起自己拍商业片的过程,如此感慨道。电影电视的生产流程、传播方式、收回成本的方式等,都不可避免地裹挟在商业大潮中。他称自己创作的初心是上世纪80年代与莫言开始合作的时候,那是个“人文”的时期,情怀和内涵还是关注点。“初心就像初恋,基本上无法再重复了。”

  2002年,《英雄》上映,票房2.5亿,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就在前一年,莫言发表了《檀香刑》,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与张艺谋的市场转型不同,莫言继续坚持在纯文学的道路上,并且不再涉及影视,他同样用了恋爱的比喻:“一个有自尊的小说家在开始创作一部小说时,不会也不应该去考虑改编电影的问题,否则就会破坏小说的纯洁性。这有点像恋爱,你最好不要脚踩两条船。”

  商业片时期的张艺谋的另一个转变是,开始自己原创故事了。从《红高粱》开始,张艺谋借力一群中国优秀的小说家的叙事,如莫言、苏童、余华等,加上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完成了张氏文艺片的塑形。拍商业片时,张艺谋放大了自己的影像,故事却被普遍认为较弱。不过,他的影像与国家愿力结合,成就了2008年绚丽的奥运会开幕式,算是坐实了“国师”的称号。

  莫言也进入了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时期,写《生死疲劳》可以一天万言。2012年,他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授奖词称他“幻觉现实主义融合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