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笔门”事件之后,韩寒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韩寒,但小四一直还是那个小四。“代笔门”之前,韩寒战无不胜,绝无对手。但方舟子的一次指控,虽然没有直接证据,却用逻辑链的方式让韩寒第一次遭遇信任危机。虽然这背后有纷繁的原因和各种阴谋论,但事实是,从那开始,韩寒的阵脚开始混乱。
他开始拍摄电影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一直以来,韩寒是一个单打独斗的形象,独自与一架庞大的机器作战。他的痞子英雄基调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但是,他却选择了把自己纳入电影工业。这是一个需要多人团队配合,需要与资本对接、谈判,混杂着坚持与妥协的艺术,或者更直接地讲,它更多的是一种妥协和遗憾的艺术。电影不同于写作,它需要耗费太多精力与物力,无论导演或者编剧,只是整个环节上的一颗螺丝钉。当韩寒变成一颗螺丝钉,他的意义就被消解了。
按照韩寒的审美,他不可能完全偏向于大多数普通底层观众的一边,只寻找俊男美女插科打诨,他要让自己的电影具备某种意义感。从这一点来讲,他就已经输了。对于中国电影的看法历来分裂。评论和票房各执一词,水火两边。这主要是因为精英在评论,屌丝在消费。但票房是由真金白银发声的,韩寒不可能收获太多人民币的投票。但郭敬明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做到这一点。在这个夏天,韩寒亲手把自己送进了小四挖出的一个大坑——虽然后者都无意让他跳进来。
韩寒是中国的幻象 郭敬明是中国的真相吗,下一页更精彩
韩寒与小四其实就是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的一币两面。韩寒出生在上海,虽然是郊区,但他也是大城土著,即使他一直乐于强调自己出生的小镇、成名后仍乐于和童年玩伴踢球;而郭敬明生长在自贡,他就是个标准的小城青年。当韩寒把上海的高楼大厦当作理所当然的背景,都不屑于去谈论的时候,小四还在拼尽全力向上海进发。这是他们各自的出身,谁都不可逾越。
从此之后,他们各自的精神谱系和三观就都被框定在这个基因之下了。当他们二人成名之后,中国人的一切焦虑、愤懑、希冀、绝望和争议都被浇筑在他们身上。他们不再是自己,而成为了人们想象出的两座塔标。公众对于他们寄予了不切实际的希望也给出了完全不着边际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