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据统计,普通人群患病率约为1.0%~2.0%,65岁以上可达6%~10%。 我国对35~74岁城乡居民共15518人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心衰患病率为0.9%,按计算约有400万心衰患者,其中男性为0.7%,女性为1.0%,女性高于男性。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患者,CHF是住院的最主要原因。为此,CHF的治疗将是每位心血管医生的重中之重。当然,心力衰竭的治疗理应根据其基础疾病而异。目前治疗心力衰竭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近些年非药物治疗例如微创介入、干细胞治疗、双心室同步化治疗(CRT)及基因治疗等发展很快,但还尚存在一些争议。由于经济等问题还不能被广大患者接受。所以,药物治疗在目前还是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手段。
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
(1)原发性心肌损害 包括缺血性心肌损害,如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心肌炎和心肌病;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糖尿病心肌病最常见,其他如维生素bl缺乏及心肌淀粉样变性等罕见。
(2)心脏负荷过重 包括心脏前负荷(容量负荷)和后负荷(压力负荷)过重。①前负荷过重:见于瓣膜返流性疾病如二尖瓣、主动脉瓣关司不全;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疾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此外,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贫血等,心脏前负荷也必然增加。⑨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右心空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
慢性心力衰竭的诱因:
有基础心脏病的病人,其心力衰竭症状常由一些增加心脏负荷的因素所诱发,常见的诱因有:感染:是最主要的诱因,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其次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全身感染等。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额动,其他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心力衰竭。生理吸心理压力过大:如劳累过度,情结激动,精神过于紧张。妊娠和分娩。血容量增加:如钠盐摄入过多,输液或输血过快、过多。其他:药物使用不当(如不恰当停用洋地黄类药物);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出现风说活动等。
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表现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何侧心室或心房受累有密切关系。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主要是由于左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肺瘀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的临床特点是由于右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体循环静脉瘀血和水钠潴留。
1、左心衰竭
(1)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主要由于急性或慢性肺瘀血和肺活量减低所引起。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一种表现,病人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被迫坐起,咳嗽频繁,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
(2)咳嗽、咳痰、咯血,是肺泡和支气管粘膜淤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若支气管粘膜下形成的扩张的血管破裂,则可引起大咯血。
(3)其它:可有疲乏无力、失眠、心悸、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等。
2、右心衰竭。
(1)上腹部胀满:是右心衰竭较早的症状。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上腹部胀痛。
(2)颈静脉怒张:是右心衰竭的一个较明显征象。
(3)水肿:心衰性水肿多先见于下肢,呈凹陷性水肿,重症者可波及全身,下肢水肿多于傍晚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
(4)紫绀:右心衰竭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紫绀。
(5)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神经过敏,失眠,嗜睡等症状。
(6)心脏体征:主要为原有心脏病表现。
3、全心衰竭:是右心衰继发于左心衰而形成的全心衰。当右心衰竭出现之后,右心排血量减少,因此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肺淤血症状反而有所减轻。扩张型心肌病等表现为左右心室同时衰竭者,肺淤血征往往不很严重,左心衰竭的表现主要为心排血量减少的相关症状和体征。
慢性心力衰竭的食疗方法推荐
五泽强心汤
组成:黄芪10~15克,党参10克,益母草10~12克,泽兰10克,炙附片6~10克,制半夏10克,北五加皮4~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主治心力衰竭。方用黄芪、党参补气;附子温阳;益母草、泽兰、五加皮活血利水。且泽兰入脾行水,入肝活血;而五加皮用量宜小到大,视症情相应而递增。半夏燥湿化痰。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方剂有强心作用。吐甚加竹茹、生姜;咳嗽叹息不得卧,加苏子、白果、炙麻黄等;水肿明显,伴咳吐稀白泡沫痰,加白术、茯苓、车前子、苏子、白芥子等;阳虚明显加菟丝子、补骨脂等;阴虚明显去附子,加麦冬、五味子。
治心力衰竭方
组成:桑白皮12克,金银花15克,前胡、浙贝母各12克,葶苈子15克,车前子、茯苓各30克,鱼腥草20克,黄精15克,麦冬、黄芩、虎杖各12克。
用法:随症选用,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解毒泻肺,强心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症见心悸气促、咳嗽喘憋痰多黄白、身热不退、肢体浮肿、不能平卧,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数或滑数。
化瘀强心汤
组成:黄芪40克,当归、赤芍、川芎各15克,桃仁、红花各12克,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活血、强心。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方解:本病病机,一方面是气血虚弱以致心阳不振;另一方面是心血瘀阻以致气机不畅,二者又互为因果。气血虚则宜补,心瘀血则宜消。纯补则瘀不去,纯消则正更虚,故治宜补消兼施。方中重用黄芪补气,配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地龙搜风通络;又及时加入附子、人参为取得较好疗效提供了保证。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强心之功。加减:阴虚血燥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热咳者,加车前子;亡阳欲脱者加人参、附子;心功能改善后,夜寐不宁者,去赤芍、地龙,加熟枣仁、知母。
治慢性心力衰竭方
组成:花旗参10克(另炖),麦冬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太子参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生脉。主治慢性心功能衰竭。加减:心阳虚者用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等),心阴虚者用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半夏、云苓、田三七等);除二方外,阳虚亦可用四君子汤合桂枝甘草汤或参附汤,加五爪龙、北芪、酸枣仁、柏子仁等;阴虚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等。血瘀加用桃仁饮(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威灵仙)或失笑散;水肿甚者加用五苓散,五皮饮;兼外感咳嗽者加豨莶草、北杏、紫菀、百部;喘咳痰多者加苏子、白芥子、胆南星、浮海石;湿重苔厚者加苡米、扁豆衣;喘咳欲脱之危症则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配合静脉注射高丽参针,参附针,或参麦针以补气固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