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影评,梅尔·吉布森是全世界最擅长执导具有历史背景题材的电影导演之一,而且最擅长通过解析各种类型的对立,揭示情节发展的动因,从而拓展影片的深度,他执导和主演的影片,几乎都有着独特的叙事风格:历史追忆的表现欲望、纵深感和深沉的思辨色彩。
不管是早期的《勇敢的心》、《爱国者》,还是中期的《耶稣受难记》以及《启示》,包括近作《血战钢锯岭》,几乎全都是描述了饱受冤屈之后英雄的回归历程。
极致的渲染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的对立,是传记电影中最易感染人的元素,像《勇敢的心》中,华莱士原是个逃避者,父亲惨遭英军杀害都未能燃起他复仇的决心。他只想做个老实人,和心上人白首到老。最终心上人因反抗英军的侮辱被处死,华莱士率先回击并赢得了底层人民的响应。最后凭借个人的勇敢与智慧摧城拔寨,取得一系列胜利。但最后仍旧是惨死断头台。
《血战钢锯岭》主角戴斯蒙德·道斯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体格瘦弱、性格内敛、心地善良,坚决拒绝在战场上拿起武器,却因此在军营遭到中遭到众人的排挤,甚至差点在军事法庭上被判近监狱,最终在有严重战争后遗症的父亲协助下,说服了军队让他可以不携带武器,成为军医。最后再钢锯岭战场上,戴斯蒙德在无比艰险的条件下,一次次不断冒险把伤员从战场上拖回进行治疗,最后拯救了75条人命。
如果说华莱士作战身先士卒,就义后罗伯特·布施继承遗志,最终赢得了民族的独立与自由,这是集体主义的胜利,那么戴斯蒙德拯救了75条人命之后的第二日,整个第77步兵师再次踏上血战钢锯岭的征途前,悬崖之下守候戴斯蒙德祷告结束,戴斯蒙德俨然已经成为精神领袖,这都是梅神的拿手好戏:如何最有感染力的诠释了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
真实的呈现战争的残酷、野蛮与人性,两极化对立阴暗丑和真善美,始终是梅神的大招。先说阴暗的,血淋淋的杀戮场面,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深刻的认识,像《勇敢的心》还用了正面交锋和渲染的手段,用很多故事情节和篇幅去描述英王爱德华的残暴、狡猾与卑鄙,苏格兰贵族的软弱和背叛。在《血战钢锯岭》中,梅神对野蛮人性的描述上升了很多段位,从美军踏上钢锯岭开始,一直交火到结束,惨绝人寰、尸横遍野,但日军一句台词都没有,甚至特写镜头都没几个,但是这是我们看到影视作品中,对残暴、狡猾、卑鄙、冷血、阴毒……甚至说你把一切脏话骂完都不够的日军的最精确描写,可以这么说,《血战钢锯岭》这场残忍到极致的战争,是对野蛮日本的精妙诠释(对日本鬼子的刻画,甩我们天朝一万年)。
当然,《血战钢锯岭》前半部非常的美,人类对理想与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的探索等,涵盖面很广,从爱情到国事,坚强与孱弱,浪漫与现实等,不善言辞的戴斯蒙德与护士的真爱,与父辈的隔阂,对兄长的歉疚等,直到长大成人信奉基督教,在军营被孤立依旧心怀坦荡不计前嫌等,处理的都很妙,始终坚持自己的主见,认清自己的目标,同时观众也在一步步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和处境。
最后,还得强调下视听效果(其实我觉得这是废话),《血战钢锯岭》焦土黑烟,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对二战的宏大战役刻画,都是同类题材中的佼佼者,梅神在视听效果上的极佳处理有种大气磅礴的艺术美,二战题材多有佳作,《拯救大兵瑞恩》、《斯大林格勒》、《兵临城下》、《父辈的旗帜》、《珍珠港》、《狂怒》……但在战役场面和血肉横飞的肢体、呼啸而过的子弹、烈焰熊熊的燃烧弹等这些细节上,至今还未看到一部作品可以媲美《血战钢锯岭》。这也是梅神的优点,从不摹仿,但也从不按照既定的,拘泥于形式,机械式的操作动作场面。
梅神这次憋大招的《血战钢锯岭》堪称二战电影中的精品,即便再拿小金人也不意外。描述冲绳战役的影视作品并不多,日本长谷川京子主演的《姬百合部队》带有反思,可做本片背景来看,冲绳的抵抗已经不如硫磺岛,硫磺岛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悲剧(太平洋战场上第一次美军死伤超过日本鬼子),真心希望再来几部真实细腻的描述战争如何残酷,鬼子如何残暴的作品,而非天朝那种让人呕吐的神剧。(来源:Mtime时光网 ID:木雕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