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血色橄榄枝》 下部

  1936年8月1日,第十一届奥运会在柏林开幕。开幕式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次恢复了古希腊奥运会的圣火传递和点燃仪式。这是国际奥委会的决定。圣火接力仪式意在重温古希腊的“神圣休战”传统,唤醒人们停止一切争端和对抗,参加即将举行的奥运会。

  中国派出了由139人组成的奥运体育代表团,刘长春担任中国代表队的旗手。这一次他不再形单影只,而是与69位中国运动员并肩参赛。

  1937年9月2日,顾拜旦在日内瓦湖畔散步时,心脏病突发去世。

  按照顾拜旦的遗愿,他的躯体留在了洛桑——那个曾经在他最困难的时刻提供庇护的城市。他的心脏埋在奥林匹克的发祥地——希腊奥林匹亚科罗努斯山的大理石纪念碑下。

  由于二战爆发,第十二届和1944年的第十三届奥运会被迫停办,奥运圣火整整熄灭了12年。

  1948年,时隔40年,伦敦第二次成为奥运会的东道主。

  12年来无法在赛场上一展身手的大龄甚至超龄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上迸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32岁的荷兰家庭主妇科恩便是其中一个,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科恩在100米跑、80米栏、跳高、跳远等6个项目中都曾经创造过世界纪录。但是伦敦奥运会上,没有人认为一个30多岁的妈妈选手能够再有所作为。

  中国奥运代表团派出了33名男性选手,规模远不如1936年。

  经费拮据的中国代表团被安排在了一所设备简陋的小学。

  他们参加了篮球、足球、田径、游泳、自行车共5个项目的比赛。

  但是第三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仍然未能取得任何名次。

  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成为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承前启后的新起点,——从此以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钟摆再也没有停止过。

  第三部《风中和平鸽》 上部

  1952年7月,芬兰人迎来了他们第一次主办的奥运会。

  这是战后东西方阵营在五环旗下的首次欢聚,但也渗透着体育之外对抗的丝丝凉意。

  当芬兰长跑名将帕沃·努米时隔30年后手持火炬跑进体育场时,全场7万人为之欢呼。努米在1920年至1928年的3届奥运会上获得过9枚金牌,这一成绩至今无人超越。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奥运会会场。由于在开幕的前一天晚上才收到邀请的电报,紧急组成的40人代表团到达赫尔辛基时,奥运会已接近尾声,仅吴传玉一人参加了仰泳100米预赛。

  1956年11月22日,两个德国联合组团,携手出现在墨尔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双方运动员举着有五环标志的黑、红、黄两国传统国旗颜色的旗帜为团旗,颁奖仪式上用贝多芬的《欢乐颂》代替国歌。

  但欢乐乐章却无法抹去苏伊士运河战争和匈牙利事件投向墨尔本奥运会上的巨大阴影。

  政治的冲突,导致了赛场上的不愉快。匈牙利是前4届奥运会水球比赛的冠军,在与苏联争夺决赛权时,双方选手在水中又抓又打。苏联人怒斥这场比赛就像同芝加哥歹徒作战,而匈牙利队员则抨击对方是谋杀犯。

  但在墨尔本比赛之外的一个挑战是由两个来自对立社会制度国家的选手完成的。

  捷克斯洛伐克的铁饼选手奥尔加·费科托娃不但拿到了金牌,还撞上了如意郎君。

  哈罗德·康诺利美国链球运动员,在墨尔本他赢得了冠军,同时也被费科托娃的美丽所倾倒。

  康诺利:我当时在确认链球能否安全投掷,当我走进那个地方的时候,她正在拿着铁饼,我们不小心撞到了一起,我向她道歉,她跟我说话,我听得出来她是英国口音,我们聊了一会儿,我觉得我很喜欢她,她非常漂亮,非常迷人。

  费科托娃最初没有答应康诺利,因为在冷战时期,爱情要受到政治的牵连,嫁到对立的国家去,会被当作是背叛。

  费科托娃:他们给我很大的压力,他们说我怎么能那样做呢,那是错的,他是个资本主义者。然后我就说他不是资本主义者,他只是一个波士顿的老师。

  最后他们还是相爱了。据说在两国首脑的关照下,他们结婚了,然后去了美国。后来费科托娃作为美国选手,还参加了罗马奥运会。

  墨尔本奥运会的闭幕式创出新意,运动员没有按国家顺序入场,而是大家随意行走在一起。这一刻人们可以忘掉种族、政治、宗教和战争,剩下的唯有奥林匹克理想和各国选手的友谊。这个建议来自一位居住在澳大利亚的中国人,他叫文强森。这样的闭幕入场方式被以后各届沿用。

  1960年8月25日,奥林匹克火焰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点燃。

  虽然罗马得到了1908年第四届现代奥运会的主办权,但由于多次地震和维苏威火山爆发,意大利经济蒙受巨大损失,无力按时完成场馆建设,不得不转交给伦敦承办。后来,罗马又三次申办,均未如愿。罗马人决心办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以弥补以前的遗憾。

  意大利人不但修建了十多座体育场馆,还充分利用罗马城文化遗产丰富的优势,将许多比赛安排在闻名遐尔的古建筑中进行,巧妙地将古老传说、神话故事融入比赛,给奥运会增添了魅力。

  日臻成熟的现代传媒技术与奥运会相得益彰,美国CBS广播公司以39.5万美元购买了对本土的电视转播权,欧洲18国和日本也有实况录播。从此,现代传媒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与体育赛事的推广,增添了强劲的翅膀,使奥运会能够真正成为全人类的节日。

  1964年10月10日,东京奥运会开幕了。此前阴沉了一周的天气突然放晴,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1964年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70周年,为了纪念顾拜旦这位创始人,开幕式上播放了他在1936年奥运会上的法语讲话录音:“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加;生活的本质不是征服和索取,而是奋斗。”

  在这届奥运会上,最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是有着“东洋魔女”之称的日本女排。

  日本女排的12位队员,多数来自大阪附近的一家纺织厂,他们的教练就是这家纺织厂的原料采购部经理大松博文。大松博文的训练方法具有创新性,但同时也备受争议,被成为“魔鬼训练法”。

  第三部《风中和平鸽》 下部

  1968年墨西哥迎来了第十九届奥运会,这是奥运会首次来到拉丁美洲。

  1972年,第二十届慕尼黑奥运会开幕,世界进入了新的时代,奥林匹克运动也进入了新时代

  德国决心让慕尼黑奥运会成为前所未有的盛典。参加本届奥运会的国家和地区共120多个,是以往历届最多的一次。全球10亿人收看了开幕式的直播。4000多名记者进行了空前的报道。

  但是比赛进行到第10天时,8名恐怖分子闯入奥运村的以色列代表团驻地,把以色列运动员扣为人质。在营救人质的枪战中,人质全部丧生,恐怖分子有5人被击毙,3人被俘。

  以色列队发言人拉尔金在悼念仪式上发表了催人泪下的讲话:“现在,我们必须带着自己遇难同胞的遗体回国了。但是,奥林匹克理想是永存的!我保证,我们将在4年之后前往蒙特利尔参赛。”

  1976年7月17日第21届奥运会在蒙特利尔开幕。

  在这次运动会上,出尽风头的是罗马尼亚14岁的选手娜迪亚·科马内奇。她是一颗空前耀眼的超级明星。她在高低杠上完美无瑕的表演,最终使她赢得了体操史上的第一个满分。